一、基础概念与术语
鱼苗分类
鱼苗(水花):从鱼卵孵化出的幼鱼,体长7-8毫米。
夏花:鱼苗培育20-25天后达3厘米左右,部分养殖者细分出1.5-2厘米的“乌子”阶段。
一龄鱼种:夏花分塘后经数月培育,体长超10厘米,亦称冬片、春片等。
二龄鱼种:一龄鱼种再培育一年后的成鱼。
养殖模式分类
水域类型:分为海水养殖、淡水养殖、浅海滩涂养殖等。
养殖对象:包括鱼类(青鱼、草鱼、鲢等)、虾蟹类(罗氏沼虾、河蟹)、贝类及藻类。
集约化程度:分为粗养(依赖天然资源)、精养(高密度人工管理)及混养(多品种搭配)。
二、核心管理要素
水温控制
最适范围:鱼类生长适宜水温为20-32℃,草鱼摄食旺盛期27-30℃,鲤鱼为23-29℃。
风险阈值:水温超33℃鱼类停止生长,超36℃可能死亡。
水质调控
透明度:反映水体透光性,通过萨氏盘测定,需控制藻类丰度。
溶氧管理:高温期易缺氧,需增氧机“三开两不开”(晴天中午、阴天清晨、阴雨半夜开)。
水体异常处理:
蓝藻爆发:打捞+增氧+引入新水+益生菌调节。
红褐色水:血红裸藻过多,需增氧与底质改良。
饲料与投喂
投喂原则:按“四定”(定质、定量、定点、定时)科学投喂全价饲料。
投喂调整:晴天多投,阴天少投,雷雨天停投;控制投喂量为鱼体7-8成饱。
三、常见问题与应对
疾病预防
水温25-30℃时病原菌活跃,需定期消毒、监控氨氮/亚硝酸盐指标。
夏季高温易发气泡病,需调节藻类丰度,及时分池避免鱼苗规格差异。
繁殖管理
繁殖季分缸养殖,避免密度过高导致资源竞争。
亲本选择需注重遗传性状,配合人工催产技术提高孵化率。
四、技术升级与规范
生态养殖
引入水草、微生物等构建自净系统,减少化学药剂依赖。
推广“稻渔综合种养”,实现资源循环利用。
政策与法规
遵守禁渔期规定,保护野生资源;推进海洋牧场建设,实现可持续捕捞。
注:水产养殖需结合地域特点与品种习性,建议定期参加专业培训(如高校水产养殖学课程)提升实操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