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品牌保护与产业链升级
地理标志认证与品牌建设
苏州市政府通过《阳澄湖大闸蟹特色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(2023-2025年)》,推动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认证,并纳入《中欧地理标志协定》保护清单,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。
东营市实施黄河口大闸蟹品牌提升工程,举办开捕节并推动企业参与省级知名农产品评选,强化品牌影响力。
淮安市洪泽湖区域通过创建“中国·洪泽湖”区域公用品牌,整合产业链资源,推动出口量连续10年居全省之首。
全产业链延伸
昆山市提出《阳澄湖大闸蟹全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》,计划3年内建成数字化渔业园区和交易中心,培育龙头企业,目标到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0亿元。
东营市布局大闸蟹深加工产业,开发蟹黄酱、蟹黄粉等产品,并建设冷链物流基地提升储运能力。
二、技术升级与生态养殖推广
绿色健康养殖模式
农业农村部实施“五大行动”,推广生态健康养殖(如稻蟹共生)和循环水系统,要求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。
宿迁市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系统,覆盖面积超9.56万㎡,并减少抗生素使用量10%以上。
良种选育与标准化生产
东营市开展黄河口大闸蟹耐盐碱新品种选育,支持企业创建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,提升苗种质量。
淮安市洪泽湖区域引进“诺亚1号”等新品种,优化苗种质量,并建立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。
三、资金补贴与政策扶持
直接补贴与项目支持
崇明区对清水蟹精养户按每亩1200元标准发放补贴,2024年申报面积168.79亩,补贴金额超20万元。
淮安市洪泽湖区域投入资金约1亿元,支持苗种基地、池塘改造和尾水治理,并联合检验检疫部门促进出口。
产业协同与政策保障
苏州市明确到2025年阳澄湖大闸蟹养殖面积稳定在8.8万亩,全产业链产值超350亿元,形成乡村振兴示范品牌。
宿迁市通过“五方联席会议制度”统筹推进养殖业标准化,带动1万余名渔民参与产业化经营。
总结
政府对大闸蟹养殖的支持政策聚焦于品牌保护、技术升级、生态养殖和资金补贴四大方向。通过地理标志认证、全产业链延伸、绿色养殖推广及直接补贴,推动大闸蟹产业向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国际化发展,同时保障养殖户收益和生态可持续性。